ITR 流程是服務業務最佳實踐的固化。
服務體系不單純是售后服務領域的事情,它實際上涉及到了服務、產品、研發、市場等各個部門,以及整個公司的全流程。
隨著企業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攀升,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大,隨之而來的售后服務壓力也不斷增大,需要增加售后服務人員,但是人員的增加不一定能讓服務的滿意度線性增長,有時還會因服務人員的增多而降低了客戶的滿意度。
造成這種窘況的根本原因是企業沒有建立端到端的服務管理流程,職能部門各自為政,每個部門只關心自己的KPI,使得公司的整體戰略沒有實現,這并不是建立一個服務流程就萬事大吉。服務在企業有了正確的定位后才可能有正確的方向。
一、ITR服務體系常見的四類問題
1、段到段的流程
企業沒有基于客戶價值實現的一個端到端流程,它更多的是段到段的流程,只是說明在這一段中做了哪些事情,KPI是什么,只關心這些因素而已。
ITR實際上是問題到解決的流程體系,它是實現客戶服務請求的整個過程,如果沒有端到端的流程和管理支撐,部門之間就會各自為政。合同簽訂的時候會有一個 SLA 服務承諾,就很難讓客戶的服務請求按照契約完成,使得客戶的滿意度越來越低。
為了彌補客戶滿意度問題,只能花費更大的成本去彌補,甚至會影響后續的市場。
2、投訴中心
很多企業對服務的理解就是處理客戶的投訴,有投訴問題就立馬去解決,成了客戶的出氣筒,僅僅滿足于從情緒上去安撫客戶,并沒有考慮怎么才能解決客戶真正的需求。
客服中心就變成了一個投訴中心,因其定位比較低,都是由一般的服務人員組成,很難去識別客戶實際的需求,對客戶問題的解決作用不大,影響整個客戶的體驗和滿意度。
3、管理粗放
服務成為銷售的附屬品,對客戶問題的受理、處理和關閉這個過程缺乏有效的管理,只滿足于單點問題的處理,客戶說了一個什么問題,就去解決這個問題,解決完了以后,這個問題沒有能夠把它歸檔提煉。
由于服務體系定位比較低,所以服務人員層次也比較低,他們就沒有能力或意愿去從整個體系上去管理客戶的問題,看不到服務產品的市場價值,認識不到整個體系對市場新機會點和產品開發帶來的價值。
4、無系統支撐
沒有 it 系統,就會導致問題容易流失,沒有辦法回溯,沒有辦法及時轉換成市場的機會點,或者是產品革新的機會點;沒有知識管理就會導致問題重復的出現,解決問題的方法得不到積累,陷入重復犯錯或者是組織效率低下的層次。
市場的開拓和銷售要服從于企業的戰略,企業服務的方向、服務的行為、服務的流程、服務的管理和服務的組織也都是要基于企業的戰略去做的。
華為的ITR 流程和 IPD 、LTC 之間都有接口的關系,在客戶問題處理的過程中,我們能夠將ITR 里發現的線索或機會點傳遞到LTC,對于產品問題和技術問題,它會傳遞到IPD的領域,從而進一步進行歸類和提煉,成為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性能的重要來源。
二、華為服務體系經歷的三個階段
第一個階段:不計成本的保姆式服務
在華為剛剛進入電信市場的時候,產品經常會出現宕機或出錯等故障,所以當時企業服務的定位就很明確:當保姆,不計成本地去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。
這說起來很簡單,但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。
當時有一臺設備在電信局的機房里面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啟或宕機。由于無法很快生產出新的軟件,所以只能安排一個工程師進駐到機房里面去,需要每隔 12 個小時用牙簽去戳一下機器讓它復位,即清除內存里積累的一些東西,又叫牙簽工程師。
第二個階段:產品得到認可后的增值服務
隨著產品越來越成熟,華為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也逐步站穩了腳跟。
產品質量得到了客戶的認可,規模變得越來越大,利潤也隨之降低了,不能再像原來按照保姆的形式去服務了,于是就開始提供一些增值的服務,比如延長維保期,相當于保姆額外做點事情貼補家用,那個時候還算不上賺錢,只是能做到盈虧平衡。
第三個階段:從成本中心過渡到利潤中心
這個階段的產品逐步得到了國際市場客戶的認可,服務逐漸從成本中心成為了利潤中心。
這時不僅僅是要關注客戶,還要關注客戶的需求,幫助客戶提高網絡質量來發展業務動作,按照專業服務的方式進入到客戶的價值鏈,然后去收取費用。
每個業務階段的KPI都不一樣,隨著業務的變化而變化。
第一階段的KPI: 確保網絡運行的質量;
第二階段的 KPI: 除了保證網絡運行質量外,還需要增加服務收入的一些指標;
第三階段的KPI: 除了前面兩個指標,還有利潤的考核指標。這時要開拓服務的戰略市場,把這些大客戶作為進入客戶價值鏈的關鍵市場。
企業的戰略影響了整個服務,為了達成戰略目標,企業服務行為、服務流程、服務管理以及服務組織要進行相應的調整。客戶購買的并不是產品本身,而是服務。
很多客戶之所以選擇華為,就在于相信華為是一個可靠的企業,能夠及時提供產品和服務,能保證解決方案的交付,服務質量特別好。
優秀的企業通常是通過提供服務保證來區別于其他的企業。
服務保證的兩大特點
第一個特點:客戶購買的產品能有效運行
無論客戶購買的產品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,比如軟件還是服務的產品都能有效運行,并且通過運行獲得價值。比如買一臺手機,如果三年兩頭出故障,可能就會損失很多事情。
第二個特點:客戶需求有合適的渠道反饋
如果沒有合適的渠道反饋,那客戶只能向親朋好友訴說或者抱怨,使得負面信息失控。
因此要有合適的渠道讓客戶反饋真實的聲音,不僅能夠管理負面的信息,還有機會獲得客戶的聲音,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,滿足客戶的需求,排解客戶的不滿,提高品牌的質量。
三、ITR流程體系里質量評估的五個標準
1、可靠性。可靠、準確地履行服務承諾的能力,從服務行為上,客戶能夠得到相同標準的服務,比如客戶購買的設備可用性,能夠通過確定的渠道獲取有效的幫助。
2、保證性。企業員工在服務過程中要表達出一種自信。比如派一個工程師到客戶那去服務,對客戶要展現出專業能力,能夠和客戶有效溝通,將客戶最關心的事情放在心上。
3、響應性。在規定的時間內響應和解決客戶的需求,或者按照SLA質量標準達成服務。
比如設備故障了,不僅要在規定時間內響應和修復,還要讓客戶了解工作的進度,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能夠掌控進度。如果是讓客戶無原則的等待,毫無疑問對客戶的感知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,如果服務失敗,迅速解決問題,就會給質量感知帶來積極的影響。
4、移情性。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著想,給予客戶特別的關注,即以客戶為中心,包括接近客戶的能力,對客戶需求的敏感性和理解客戶真實需求的能力。
5、有形性。有形的環境條件,即服務人員為客戶服務的一種心理表現。
比如坐出租車,如果它整潔干凈,就會覺得它的服務很好;比如叫人上門維修,如果師傅空著手來,就會覺得這個人非常不專業,但是他帶了一堆工具來,然后穿的工裝很整齊,會覺得這個師傅非常有專業性,這些都會給客戶帶來信賴感。
在整個流程體系里,一定要把這五個標準落到相應的流程環節和角色的職責里,這樣才能確保對客戶的服務能夠保持相同的標準。
所有的流程體系都是業務最佳實踐的固化。
客戶對服務結果的評估,既有硬性的指標,也有感性的指標。為了使優秀的服務行為能力得以傳承,快速復制到組織里面,我們必須要把這些行為和能力固化成流程模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