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華為的戰略,不要只看它現在的情況,而要看它是如何從小發展到大的。在華為的發展過程中,有很多戰略制定和執行的方法對一些企業可能更具有參考價值。
不轉型是等死,沒有好的轉型戰略,戰略不能好好管理,可能死得更快。
一、第一次轉型: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戰略-從產品走向解決方案
轉型時間點:1998年
當時的華為正處于快速增長期,于是就進行了一次主動轉型。從一個以技術為中心的產品戰略轉向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戰略,并且在不斷轉型過程中從產品又走向了解決方案。
第一次戰略的轉型僅僅圍繞“以客戶為中心”的產品戰略的變化。
早期華為的產品主要以仿制為主,在競爭對手產品的基礎上,通過仿制加一點微創新做產品開發。
當華為從仿制國內的競爭對手變成第一名后,開始對標海外的競爭對手,而競爭對手有七八個國家,再好再強大的一個企業,同時對標這么多對手,又處于“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”的狀態,這就造成大量的開發浪費,使得產品上市時間慢,質量不能保證。
因為這個過程中,研發能力分散了,造成了很多問題,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產品的質量差,上市時間不斷推遲呢?是不是因為產品的開發管理不太好呢?于是華為就引進了 IPD。
那么,是做正確的事重要,還是正確的做事重要?
華為的執行力雖然很強,但在其產品概念的定義上卻不是很清晰。
一個好的產品概念需要問以下兩個問題:
1、客戶需求從哪里來?哪些渠道是最高效的客戶需求的來源?
2、什么是客戶需求?它包括哪幾個維度?
引進IPD后,才真正教會了華為除了對標競爭對手的產品之外,還能通過市場、通過了解客戶需求來做產品,真正根據客戶需求的難易程度,根據一定的節奏來滿足這些需求。
戰略就是告訴大家要做什么,誰來做,怎么做?
華為第一次的IPD變革試點失敗了,因為找不著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。當時華為是分段的,只有研發市場什么生產,沒有一個人真正為這個產品的成功負責。
因此,即使產品的戰略定下來了,流程也有了,但是沒有人,這就很難成功。
一個戰略要能執行,不但要清楚做什么,還要知道怎么做,以及知道誰能做。
二、第二次轉型:全球化戰略-從國內到海外
轉型時間點:2002年
這一年的華為內外交困,第一次也是唯一 一次出現了收入的負增長,因此不得不從國內走向了國際化,進而形成了華為的核心競爭力:大平臺支撐的前線精兵作戰模式。
一線的鐵三角是要呼喚炮火的,還要有個平臺能夠快速的響應一線的呼喚。
這個平臺早期只是建在機關,后來由于華為全球化了,一些片區也做了平臺。華為里經常有一些重裝旅提法(解決方案規劃和營銷、咨詢設計/區域供應鏈中心、培訓中心等),目的在于讓呼喚炮火的響應速度更快,不要什么都到公司總部來響應。
這在各個片區情況不一樣,比如拉美和歐洲就不一樣,好多規劃的一些供應鏈團隊就建到本地,讓響應時間更短。目的是為了構建大平臺支撐的前線精兵作戰模式。
在華為的變革歷史中,這是唯一 一次沒有借助外力,完全是總結一線營銷的最佳實踐而來,從打單-發現機會點到最后給客戶供貨來解決整個營銷閉環。
戰略只是告訴大家做什么,還要有流程來支撐怎么做。
在落實全球化戰略的時候,非常關鍵的是人才,即總部掌握著重兵的這些人,即總部主管、一線CEO等,它是不是真正以客戶為中心驅動。一線炮火來了能快速的響應,另外就是一線是不是真正做了轉型,而不只是一個大客戶經理,要去平衡中長短期的利益。
呼喚炮火是要有成本的,一個戰略定下來,不僅要告訴大家要做什么,還要告訴大家怎么做。流程組織還要告訴大家能力要怎么提升,才能有效支撐戰略落地。
三、第三次轉型:商業模式創新戰略-從B2B走向B2C/B2b
轉型時間點:2011年
客戶變化:價格競爭轉為價值競爭,適應客戶變化帶來的運作模式變化。
華為這一次轉型持續的時間比較長,標志性事件是從原本的商業大客戶轉到了小的商業客戶以及終端,有了華為手機之后,華為就廣為人知了。
華為早期在通訊市場的價值鏈是什么呢?在那個時代,通訊行業投資的大頭是系統設備,而它的終端業務則相對較少,華為夾在其中,吃的中間這塊是很舒服的。
自從喬布斯的iPhone出現之后,意味著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,手機功能日漸豐富,更新迭代非常快,使得整個行業的價值鏈發生了翻轉。
華為不得不去關注終端的發展和業務拓展了,于是就從以前的功能設備轉去做手機終端了。
在任何一個行業里,都要學會感知該行業價值鏈的變化。如果不能快速地感知到變化,并且用行動去應對這種變化,哪怕現在是第一,也會很快被大趨勢所拋棄。
華為在經過幾次變革之后,“以客戶為中心“就成為了它的最高戰略。在這個轉型階段,對于一個“以客戶為中心”作為最高企業文化的企業,當他的客戶不知道自己需求是什么的時候,心里難免會感到恐慌。當華為做了終端和內容服務之后,順勢了解了大量的新需求,激活了公司整體的活力。比如騰訊和電信運營商的需求就完全不一樣,電信運營商希望你的產品 10 年、 20 年放在機房里都不變,保持穩定的工作,而騰訊可能是產品每四年就要更新并保持彈性。
一定要及時了解市場的變化,加強對市場的感知,就會越做越有感覺了。
當華為面向客戶的時候,原來的流程組織完全不適應了,于是又引進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流程: MTL 和 LTC。 MTL ,做了那么多營銷的工作,它到底產生了什么樣的銷售線索,它的整個管理流程是什么?當你有那么多營銷的線索,真正有多少能變成真正的市場機會,能夠真正變成錢。那么又引進了 LTC ,兩個流程的引進完全符合華為新商業模式的變化,因為面向的客戶不一樣。原來華為主做大客戶,當面向成百萬上億客戶的時候,原來那套機制就完全失靈了。
在引進這兩個流程之后,史華威真正告別了營銷體系沒有流程的歷史。
以上這三個轉型階段,不是增長趨緩就是負增長。當一個新戰略提出來的時候,雖然管理層已經對戰略有一些深思熟慮,但整個公司層面要么是理解,要么即使理解了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。戰略光提出來不夠的,還需要有一系列東西來支撐戰略的落地。